新闻动态
校园传真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泰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学术发言精彩回顾
发布日期:2021/11/01  

10月27日上午,在泰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开幕式之后,紧接着举行了学术发言。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专业院校、艺术院团、协会组织、驻济高校音乐学院的师生代表、山东艺术学院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团队核心成员聆听发言。

学术发言共3场,历时1天半,包括7次主旨发言和24次专题发言。

10月27日上午的第一场学术发言,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弦主持。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泰山学者”刘晓静,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粤北,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居其宏进行主旨发言,沈阳音乐学院原副院长赵德山、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安宁、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王晓宁、沈阳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计晓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邱桂香、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汪申申进行专题发言。

 

 

刘晓静在以《山东省歌剧创演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发言中,对山东省尤其是山东艺术学院近年来的歌剧发展进行了回顾与梳理,进而将山东歌剧艺术的发展进行历史层面的划分,并对山东目前的歌剧创作及理论研究现状进行评价与总结,最后对山东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与途径提出愿景与展望。

 

 

吴粤北在《谈民族歌剧与歌剧的民族性》的发言中,就广义与狭义的民族歌剧存在的意义、中国歌剧的民族性与个性权重、中国歌剧生产的生态系统亟待改善等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居其宏在《从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看当前歌剧艺术生态》的发言中,谈到中国歌剧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概况,以及“中国歌剧传承发展工程”设立至今的歌剧生态,分别列举了政府打造出的优秀剧目以及存有争议的剧目。随后对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进行了盘点,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赵德山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高等艺术院校歌剧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作用》一文进行宣讲,以其主编的《中国歌剧集萃》(2019年出版)一书作为宣讲主体,对目前院校歌剧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围绕歌剧教学体系的确立,歌剧课程尚不完善,歌剧教材质量提升,歌剧教师资质有待提高以及歌剧理论建设有待加强五个宏观问题展开阐述。

 

 

安宁在《撤退乎?妥协乎?——歌剧<檀香刑>的艺术特色》的发言中,主要分析了歌剧《檀香刑》脚本的编创特色及传统元素对歌剧创作的影响。他指出,一部分歌剧反响平平的原因在于脚本的失败,以此观照根据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檀香刑》,在艺术风格的选择方面虽有“驻足”之嫌,但音乐选择与脚本主题立意相得益彰,尤其在结合剧情与传统音乐元素方面取得了恰如其分的戏剧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王晓宁所作的《歌剧创作的多维审美探讨》、计晓华所作的《辽宁歌剧院复排歌剧<逐月><苍原>的实践与思考》、邱桂香所作的《感性学与辩证思维视域下中国歌剧形象塑造思维新探》、汪申申所作的《关于歌剧中的戏剧性与音乐性关系的再思考》等精彩发言。

10月27日下午的第二场学术发言,由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秘书长明言主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张桂林,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姚亚平进行主旨发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满新颖、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苏哲、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付莉、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武丹宁、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晶、浙江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曹烨程、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余亚飞、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蒋子勋、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高广宇、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任教师孙兆润进行专题发言。

 

 

姚亚平在《中国歌剧的分类及其不同理念》的宣讲中认为,中国歌剧可分为中式歌剧与西体歌剧两个部分,并进行了阐释,最后指出“歌曲”这一元素在中西方歌剧中的地位与差异是一个被凸显出来的问题,且中式歌剧与西体歌剧之间,受众作为核心问题是难以被逾越的一道坎。

 

 

张桂林在《谈歌剧<沂蒙山>的创演》发言中,围绕歌剧《沂蒙山》的创作背景、创作团队、人物原型以及音乐特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歌剧《沂蒙山》的成功是山东歌剧初步成功并获得全国声誉的一个标志,在该剧的影响下,山东歌剧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期。

 

 

满新颖在发言中认为,自1921年黎锦晖创作儿童歌舞剧以来,中国四代歌剧人与西方同时期的四代歌剧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他认为时间对于艺术形式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握时代的节拍,重视换词歌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创作一部成功的歌剧,务必算清时间账。

 

 

田耀农在《论西方歌剧的中国化》的发言中,首先对西方歌剧中国化的定义作了阐述,认为西方歌剧的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中国的歌剧发展要有坚强的文化自信,在学习西方歌剧理论和技术的同时要勇于根据中国文化特有的现实基础,突破西方歌剧的思维定式,建立自己的歌剧技术理论体系,积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歌剧作品群,勇于打造走向世界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歌剧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苏哲所作的《论歌剧<夏日彩虹>音乐的戏剧性》、付莉所作的《“婉转清丽、一唱三叹”的中国室内歌剧<梦蝶>——解析中西碰撞下的昆曲风歌剧》、武丹宁所作的《音乐何以表达戏剧——以中国歌剧<青春之歌>为例》、李晶所作的《自媒体时代歌剧评论的机遇与挑战——以歌剧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曹烨程所作的《黄泉碧落间,冥河丹亭畔——昆曲<牡丹亭>与歌剧<奥菲欧>的涅槃往复》、余亚飞所作的《用真情抒写历史——评原创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蒋子勋与吴修林所作的《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爱国主义篇章构建——对歌剧<英·雄>的分析与批评》、高广宇所作的《国际视野下的民族理念——简述歌剧<骆驼祥子>的创作美学》、孙兆润所作的《中国歌剧应该呈多元化发展》等精彩发言。

10月28日上午进行的第三场学术发言,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粤北主持。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诗原进行主旨发言,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徐文正、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段蕾、原《音乐周报》副总编辑陈志音、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邱国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庆利、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刘青、中央歌剧院职业音乐评论家景作人教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艺术系教师张雪锋进行专题发言。

 

 

杨燕迪在《歌剧评论的心得点滴》的宣讲中,主要从对歌剧作品的评论方面入手,提出掌握歌剧的特殊性是对该艺术形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所在,对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的体裁特征、内在机制等进行阐述。针对歌剧评论写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观点。

 

 

李诗原在《中国歌剧怎么做?——一个基于基础性美学问题的百年检视》的发言中,主要围绕歌剧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的同一性问题,即如何将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的关系处理好,提出“不是所有精彩的故事都可以写成歌剧故事”的观点,认为歌剧故事应该是一种便于编织为戏剧结构的,考虑歌剧体裁样式、表现形式、舞台呈现的故事。他认为,中国歌剧的主要问题在于剧本编创,作曲家在创演中应居于主体地位,唱段必须具有承载戏剧性的内在张力和紧张度。

 

 

徐文正在《谈歌剧音乐的“三性”》发言中,主要论述了歌剧音乐的特点,阐述了歌剧音乐和戏剧音乐的结合是研究歌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认为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不仅要有音乐的冲突与矛盾、对人物的解读和表达、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揭示等方面,还应具有五大职能、四种特征、三点标准来定位歌剧的戏剧性。

 

 

除此之外,还有段蕾所作的《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文化自信——对当今中国歌剧演唱的思考》、陈志音所作的《中国歌剧民族化与国际化之浅见(2)》、邱国明所作的《独辟蹊径、悉心之作——评联套歌剧<山海经奔月>及引发的思考》、钱庆利所作的《“家族相似”理论视野下的歌剧分类》、刘青所作的《论中国早期经典歌剧的“经典性”》、景作人所作的《中国歌剧民族化、国际化之我见》、王硌所作的《中国歌剧歌唱方法之探讨》、张雪峰所作的《<阿绣咏叹调>中的叙事化创作思维探究》等精彩发言。

 

 

在闭幕式上,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给予充分肯定。在本次研讨会上,30多位专家、学者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其立意明确、观点前瞻,是一场专业性极强的学术盛会。


(供稿:音乐学院 作者:井梓霏 审核:李云涛 摄影:秦彦彦 韩成 编审:秦彦彦)